|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教育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其他工作 >> 经验交流 >> 文章正文 | 今天是: |
|
|||
《经典,就在你我身边》 | |||
——中国梦,劳动美征文精选 | |||
作者:黄滩初中 黄娟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92 更新时间:2013-11-6 |
|
||
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这么长的一段话,于丹用四个字做了概括:“道不远人。” 所以,要相信,经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正在创造着经典。 一、信仰,是丝丝春雨 先来看一个《论语》中的故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仰,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国家。没有信仰,国将无从立足。于丹认为,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理想永远被理想,就会成为空谈的理想。道德也不能是被道德,这就是虚假的道德。此时,特别怀念陶渊明。在浑浊的世界上,他能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出将入相的官本位传统社会中,毅然决然辞官归乡种田为业。理想不是用来说的,品质也不是拿来显摆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尚之所以为高尚,因为为世人所难以企及。高尚与现实的距离,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每个人,每个教师,都要有一种坚持,一种无需言语的坚守。因为我们需要的,虽不会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悲壮,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高洁将永远照亮心灵的天空。常感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箪瓢屡空,晏如也”的淡定。那么,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且淡定从容,且向信仰靠近。 在一个有信仰的国家里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是幸福的。 二、经典,似头顶繁星 康德曾说:“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万年不变的星空,沉默的悬于头顶,接受了万年来的崇拜。经典,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承载了有文明开始的期盼,也如那星空般,在我们的头顶闪耀。只是,你可曾抬头仰望?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就是一份执着的信念和崇高的价值,在任何一个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这是一种难得的敬畏,更是一种理性的追求。 当经济的火车轰隆隆的前进,我们要带上面包,带上机器,带上房子和越来越多的钞票,不要忘了头顶的那片天空和历史的阵阵幽香。有一句关于孔子的俗语:孔子搬家——尽是书。带上经典,头顶的那片天空才不寂寞;带上经典,心灵的土地才不荒芜。 心灵的滋润将造就一个比星空更繁盛的内心。潜心的教师,能拒绝浮躁;潜心的学生,能沉淀品质。尽管如冬般无言,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永恒的时间与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追求什么?在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价值上,我们留下什么?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三、力行,若湖心涟漪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理想普遍缺乏的时代,所有的目标物化为金钱的数目。这也是一个道德低下的时代,中国式过马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幕。所以,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鲁迅先生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我们共同踏上了这条路。 站在三尺讲台,知道自己不是伟人,明白自己不能名垂青史,清楚自己无法惊天动地,但确信,自己就是湖心的那颗小石子,将泛起美丽的涟漪。这小小的涟漪,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大潮。一个人不断的抱怨,会把世界真正变成一幅凋败的景象;一个努力而乐观的人,最后将建成最美丽的世界。相信自己,就是能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 教师将信仰的教育贯穿于知识的教学中,将使知识也变得温情;教师将经典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将使生活散发道德的光芒;教师将理想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谈话里,将使学生的生命从此有了理想的指引。罗曼·罗兰认为,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类似的观点,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于丹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站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迈开我的步子,你的步子,大家的步子,中国梦,就在明天实现。 |
|||
文章录入:一级管理员 责任编辑:一级管理员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取回密码 | 友情链接 | 用户留言 | 管理登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