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开孝感教育信息网,拜读了孝感市楚环中学滕达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让语文走出尴尬》,文中分析了语文教学面临的窘况,指出了走出困境的方法。作为一名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读罢该文,深认为然。滕老师看问题尖锐深刻,道出了所有语文教师内心的苦恼。确实,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涉足语文,学的时间最长,但成绩提高最慢的可能是语文,最不想学的也是语文,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思。舍本逐末、追求功利,实在要不得。语文教学应遵循其自身规律,顺势而为,否则会事倍功半,使语文陷入尴尬的境地,让教师和学生不堪其苦。
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其间走过很多弯路,自己边教学也在边苦思冥想,路在何方?迷茫之际,滕老师的文章让我豁然开朗。借此机会,我也想说说几点肤浅看法。
1.重视阅读
阅读为语文教学之本,不阅读,听说写等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阅读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但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了,根本没有得到落实和督查。尤其是在练习、训练、考试的威逼下,阅读只好红着脸羞答答地隐身而退,师生无暇顾及她。我认为,坚守阅读阵地,首先教师要以身示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余秋雨散文集》《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等书,自认为受益匪浅,同时又感到自己阅读还很不够。为了让学生也读起来,我每周在班上开了一节阅读课,鼓励他们读名着,读经典。我把《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告诉学生,把课标推荐的阅读篇目罗列出来让他们记在本子上。每到规定的时间,我督促他们读书。开始他们不习惯,我就采取逼的办法,让他们慢慢适应。等他们养成习惯后,我要求学生摘抄积累,学会做眉批、夹批、段批、旁批、尾批。在此基础上,组织读书报告会,挑选代表上台读名着片段并点评,这样持之以恒做下去,学生读书就蔚然成风了。
2.开展活动
要想教育学生,必先变成学生。现在的学生胃口越来越高,他们不喜欢一潭死水式的静态课堂,盼望参与式、体验式、动态式的课堂,怎么办?多设计活动式语文课,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长知识、增才干。比如学习了诗歌单元后,可以及时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诗句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画面美、韵味美,这比教师讲解要好得多。当然,教师须作必要的铺垫,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他们的感悟就显得弥足珍贵。教材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开辟第二课堂,尽量把语文课向生活迁移。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语文。比如,八年级下册有一次《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确定的活动主题是欣赏对联。结合教材,我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对联知识,并告诉学生上下联的贴法。放寒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搜集一幅优秀的对联并作总评;发现一幅错误的对联并加以纠正。开学返校后,学生都能上交作业,完成任务。放开视野,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很多。文歌武操、迎元旦长跑、班会、运动会、书香校园建设、野炊春游等校内外活动,学生自导自演,施展身手,陶冶情操,其乐融融。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作基础,叫学生回味生活,叙事抒怀写作文,一定能扣住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加强学习
对于不便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学生对一支笔打天下的课堂很厌倦,而对多媒体教学却乐此不疲。目前,农村学校都配备了电子白板,班班通资源摆在那里,但使用效率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紧跟潮流,学习充电,娴熟驾驭。笔头一点,精彩呈现,那字正腔圆的朗读,色彩绚丽的画面,变幻多姿的图片,活灵活现的人物,像磁石般吸引了学生。班班通吸收了现代文明的成果,浓缩了诸多教学精华,给课堂注入了生机活力。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尚且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我等无名之辈不虚心学习怎么行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潜心学习,把别人的成果转化成自己的成果,然后消化吸收,可以少走弯路,促进专业成长。学习不是拿来立义,而要依自己的情况、学生的实际进行扬弃,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体系。在学习借鉴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剪切创新,尝试制作课件、幻灯片等。相比于其它科,语文更有理由、更有条件利用班班通,因为它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社会化等特点。语文课有效利用班班通,解放了老师,愉悦了学生。电子白板、班班通是新事物,我们应接纳、学习、掌握。把声图文移植到语文课堂,一定会博得学生眉开眼笑。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老办法不能解决新问题,经营好语文这一亩三分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弄清症结不烦躁,顺应规律不折腾,牵住牛鼻不放松,真抓实干不旁骛,一定能破解困局,走出尴尬,迎来语文教学的明媚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