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千千万万的家长,教育的方法也千差万别,那么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比较好的有效的教育呢?总结一些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以及优秀家长的教育思想,联系本人在班级和家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老师或者家长记住以下的几个忠告,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是能够把孩子教育好的关键。
忠告一:听得进的话才有效。对孩子批评唠叨再多话,只有孩子听得进去的话愿意遵照去做的话才是有用的话,多说的都是废话,废话多了,好话也会失效。马克吐温有一次遇到一个演讲募捐的人,听到两分钟时准备捐5美元,听到5分种时准备捐10美元,听到10分种时就不但不捐了,还从募捐的帽子里拿走了五美元!所以说话是不是有效不在于以多取胜,话太多往往弄巧成拙。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废话要少说,把唠叨当教育必然会适得其反。你说孩子不听,那是你没有说好,那么你组织的语言或者说话的态度肯定有问题,你说得好,在情在理,有理有据,不多不少,恰如其分,还照顾孩子的面子和自尊,顾及孩子的感受,相信他会做到,说得还很感人,那么孩子肯定会听,因为孩子是人,不是畜牲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所以孩子有问题犯错误,你不要随便一开口就批评就埋怨甚至打骂,你要时刻牢记:你是为了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的有健全人格的人,不是为了你自己发泄不满情绪。所以你要一开口就得有效,为了有效,那么你就必须在如何让孩子听得进去,如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你说的话这个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动脑筋,思考成熟了才能够开口。要不然,信口开河,措词必然刺耳,语气必然不快,神色必然恼怒,情绪必然冲动,态度必然粗暴,那么孩子肯定就会郁闷反感抵触,这样不和谐不愉快不平等地交谈,就必然会导致教育毫无效果,还给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制造了隔阂,这样的次数越多,隔阂就越多,反感越多,逆反越多,阳奉阴违越多,甚至造成关系紧张,无话可说,一说即爆发冲突,这样去说这样去教育还不如不教育。不讨人喜欢的苦口良药,虽然可以治病救人,但是病人吃不进肚里就毫无用处,为了让它发挥作用,医生就会加糖衣或者胶囊,变成病人不讨厌的味道来让他可以自觉地吞服下去,如此才能够发挥药效,才可以治好病。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说孩子喜欢听的话,听得进才会有效。
忠告二:尊重其自主才会听。孩子无论大还是小,孩子也是有尊严爱面子的独立个体,不是大人的附属品,大人对小孩没有控制权。而且孩子的天性是不喜欢被别人管着的,孩子希望自己管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喜欢在大人的监督和压迫下去做任何事情。大人也不希望培养出一个唯唯诺诺没主见没勇气的应声虫,都想培养出有主见聪明能干的下一代。那么你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顾及孩子的面子,即使管也要管得尽量不着痕迹,千方百计让孩子觉得是孩子自己在做主,是自己想上进,是自己本身就想当好人,做优秀的人,做大家喜欢的人,而不是听从父母或者别人的话才愿意变好的。即使孩子错了,你也不要直接就否定孩子指责孩子,要冷静,要清醒,要容忍,要看时间顾场合,要选择交流的时机,避开一切别的人与孩子单独交流,深入浅出给孩子分析,引导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但是注意说清即止,不要多说多批评多强调已经发生的错误,那都没有什么作用了,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引导孩子说,谈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感受,讲自己的道理,谈自吃一堑长几智,思考如何补救,以后怎么改进怎么避免类似错误再出现上面,并且相信孩子可以改正。一定要引导启发孩子自己说,只有孩子自己说的,真心想改的,孩子才会努力去做到,大人一厢情愿的,往往没有效果。
忠告三:平等交流才公正。孩子顽皮懒惰不听话,你要尽量冷静,要理智、客观与孩子交流,尽量不要生气,不要发火,发火要么会让孩子害怕要么让孩子反感抵触,对于教育效果没有好处。所以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错就火了,摆出一副尊长不可侵犯不可争辩的很强的态势,而且一批评就没完没了,那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绝不能够将陈年旧帐都翻出来肆意批评,扩大清算批斗范围,遇事先要冷静冷静再冷静,要理智,要沉稳,要想办法,要就此事论此事,不要旁生枝节。交流要平心静气,话不要多,姿态要端庄,语气要平淡,语调要温和,要是错误较大后果较严重时,尤其需要保持清醒和冷静,谈话的方式要正规,场合要正式,要面对面看着对方说话。姿态上要平等,语言上要尊重,心理上要关爱,不要以为自己比孩子大比孩子高比孩子辈分长见识多就更有权威,孩子就要绝对服从你,你们是朋友交心,孩子也具有独立的人格,他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所以教育需要互动,孩子也要有说的机会和权利,不是你发布命令孩子服从,也不是你说教孩子点头,要尽量心平气和启发孩子反思和讲述。只有让孩子心悦诚服,你才算取得了初步的教育效果,让孩子动情了,才会有实效。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压服孩子,那不是教育,其效果也是不能够久长的。
忠告四:充分信任才会变好。孩子犯错,往往是无心的,是自己不知道对错或者管不住自己才会造成的,孩子需要大人的鼓励和帮助才能够慢慢变得懂事并管得住自己,所以大人千万不要在孩子的错误事情上太较真,非得证明自己无比正确孩子一无是处才罢休,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即便是孩子错了,你也要千方百计找出孩子对的方面进行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分析错误的方面,委婉批评,让孩子自己想想如何补救。陶行知就曾用奖励糖果的方式教育一名打同学的孩子,让他终生铭记,一身受益。错误事情中总有正确的细节,犯错的孩子总有可取的方面,那是孩子自救的梯子,你一定要给孩子留着,并搬出来给孩子看,孩子才会顺着梯子往下爬,实现自救,不然,你把梯子都搬走,还步步紧逼,孩子就会想跳楼的。你既然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了,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不知不觉起反应:反正你总是不相信我的,我都这么坏了,再怎么改也很难让你满意,我即使努力改了你也还是不会承认的,那我还改个屁,就这么过下去还舒服些,破罐子破摔算了!所以你一定要相信孩子,要帮助孩子寻找优点建立自信,要注意发现和欣赏孩子的一切那怕是微小的优点,即便孩子是恶意犯错(其实孩子绝大多数时候只是无意中犯错),你也要有意曲解孩子的恶意为好意,你要时刻相信孩子的动机是好的,内心是善良积极向上的,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很少的,次要的,也是无意造成的,是孩子自己不想要的。即使错误较大,你也要相信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孩子的本意是不坏的,孩子是可以而且愿意改好的。你的信任和鼓励才是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到达正确成功彼岸的独木桥。你要信任得叫孩子惭愧内疚,真正内心的触动才是最佳的教育,此时就得适可而止,不必画蛇添足,那样孩子就会暗自努力自我突破,自我改变,必要时你要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向和方法。
忠告五:以点拓面促改变。因为我们的孩子得到的大多不一定是最佳的环境和教育,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是全面充分发展的,但是每一个孩子也肯定都是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的。我们成人要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一味限制孩子们在我们看来用处不大的兴趣和爱好,抑制孩子们不被我们认可的个性和思想,孩子们肯定就不喜欢我们,就会从内心反感我们,讨厌我们,尽管有时候可能不敢明明白白地表露,但是却会造成两代人之间内心的隔阂,形成可恶的代沟甚至叛逆,那么我们想再对她们进行有效教育就不可能。尽管孩子是我们的孩子,但是也不可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就必须放弃自己的喜好对我们言听计从,实施教育也需要进行智慧的较量,什么样的方法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后果,智者胜于战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想一下子全得到就什么也不会得到。只有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留意孩子们的优点,真诚地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鼓励赞赏孩子,支持并帮助孩子朝着兴趣的方向有所发展,引导孩子们将兴趣发展成为特长,将模糊的小优点拓展成明显的大优点,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两代人之间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经常交心谈心,和睦温馨相处,那么孩子们在很多方面就很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诲,服从我们正确的教导或安排,也更加有毅力去抑制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点点努力,一步步前进,慢慢实现多个方面的改变,实现全面更好地发展。如此留心“做点”,“点”多起来,就可以以点带面,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巩固扩展,才可以将不听话的孩子一步步变乖巧,将平庸的孩子变优秀,将优秀的孩子变成德才兼备的全才。也只有这样,家庭两代人相处才会快乐,孩子也才能够更加快乐成长。
忠告六:培养习惯保长效。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个人的习惯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换言之,习惯其实就决定了命运。良好的习惯的需要从小培养,给孩子的各项教育其实没有什么比培养良好的习惯更加重要的了,以至于叶圣陶干脆就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个观点看似片面,细想其实也很正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其给孩子这样的规定那样的限制,时时监督,处处提防,日日唠叨,让他处处不自由,处处憋闷受压抑,还不如干脆培养起孩子良好的习惯,让他明白那些事情该不该做,为什么,然后让他自己管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洛克曾经就告诫老师和家长们:“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因为习惯对人的言语行为以至于思想都是不知不觉持久地起作用的,所以良好的习惯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保障,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早就指出:“人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当代心理学也通过大量跟踪实验和先进的仪器进行大脑测量研究证实,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的威力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必须要以建立起良好的习惯为中心和重点来组织教育孩子的活动,不好的行为自觉避免,好的行为自然保持,处处以身示范,说到做到,树立榜样,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日日浸染,潜移默化,孩子必然会学到为人处世的良好习惯。某些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阅读、书写、交往、孝顺、劳动等等,需要通过有意识培养,在一定时间内严格要求,监督检查,天天坚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毫不懈怠,几年后便可形成各种好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并且牢固了,即便我们不再经常过问,无人要求,孩子也会自己坚持那样做,不那样做就不习惯不自在。培养出良好的习惯,才可以保证教育的长期效果,才可以不用担心他的未来,才有信心断定他将来是个较高素质的人,如此孩子才会终生受益。
孩子越小,越不懂事,就越是要注意做好这几点,做得越好,能坚持,对孩子发展也就越有效。老师们,家长们,为了孩子,为了明天,让我们记住六点忠告,一起加油,一起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