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教育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其他工作 >> 经验交流 >> 文章正文 | 今天是: |
|
|||
让幼儿的歌唱活动更精彩 | |||
作者:实验幼儿园艾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23 更新时间:2014-4-23 |
|
||
音乐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音响艺术,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心灵,而且以其神奇的魅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而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活动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歌唱活动更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和谐,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力。歌唱是表达情感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自制力差、情绪性强,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活动。如果我们忽视了幼儿的感受,没有激发起幼儿的兴趣,没有帮助幼儿真正理解歌曲的内容,在歌唱活动中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组织好小班的音乐活动。 怎样调动孩子在歌唱活动中感受美和表现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在歌唱时感到轻松愉快,喜欢歌唱呢?通过实践,我觉得教师只有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互动”来进行歌唱教学,就能激发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一、言语互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幼儿不能到位地演唱歌曲,这与他们对歌词的不理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经常分析歌词,从歌词下手。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授《两只小象》这首歌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小象的样子,通过讲述两只小象发生的故事,轻松的将歌词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又如在进行歌曲《我的好妈妈》教学活动时,我引入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把歌词溶入到故事中,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词讲述出来。故事的运用使幼儿学习这首歌曲就更有兴趣。幼儿从故事中了解了妈妈的辛苦,然后通过提问 “你们想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来让幼儿学会感恩。通过多种方式的“言语互动” 幼儿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唱起来积极性就会非常高。 二、想象互动,范唱感染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例如在歌曲《小鼓响咚咚》这节课,我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让幼儿感知歌曲的优美、舒缓;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我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的小鼓的样子;而在歌曲《下雨了》的范唱中,前半部分在范唱时注重强拍,后半部分则注重弱拍的处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幼儿就会在老师的范唱中想像出下大雨和下小雨的样子, “想象互动”使他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把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欲望。 三、体态互动,传递关爱 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还应通过表情、动作等,让幼儿更近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从而使幼儿更有感情、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幼儿的模仿力非常强,因此在演唱歌曲时,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表情和声音的传递外,还必须要有夸张的动作,或可根据音乐的情感起伏变化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这样既能在歌唱活动中很好地调动幼儿地积极性,又可以让幼儿很好地理解歌曲内容。我觉得对于班上性格内向的幼儿,尤其需要教师运用肢体语言来传递关爱。如,在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中,我通过简单的手势、疲劳的表情等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让幼儿看到并联想到妈妈工作辛苦和疲劳的工作情景。然后引导幼儿通过情境模仿,如帮妈妈捶捶背、倒茶、搬椅子给妈妈坐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妈妈的关心。体态互动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从而达到了歌唱活动中,运用肢体语言来传递关爱的目的。 四、师幼共唱,情感共鸣 幼儿由于年龄小,受自身认知、生活体验的限制。单纯从一首歌曲里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比较肤浅的、单薄的,因此,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和揭示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歌唱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歌唱活动之中,教师可做“伴唱”,幼儿做“领唱”,或与幼儿共同演唱歌曲,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如:演唱《小兔乖乖》的歌曲,这时教师可与幼儿一同演唱歌曲,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通过情感迁移,引起幼儿情感共鸣,获得很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审美的内化,除此之外,教师与幼儿共同唱歌曲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把歌唱活动潜移默化的转变为现实生活情境。 五、辅助绘画,大胆创编 美术和音乐本是艺术教育的两个领域,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会带给幼儿美感和愉悦,我将绘画活动与歌唱活动结合互动。在《小金鱼》这首歌曲中,我就事先引导孩子进行绘画创作,再将自己的作品创编成歌词,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歌词,相互传唱时,喜悦与兴奋溢于言表。这是绘画与歌唱的“互动”。 实践表明:在歌唱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的互动让师幼之间零距离,幼儿之间零距离,更与歌唱活动零距离。孩子们通过互动的歌唱活动,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歌唱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正因为如此,所以幼儿的歌唱活动才会更精彩! |
|||
文章录入:卢艳霞 责任编辑:一级管理员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取回密码 | 友情链接 | 用户留言 | 管理登录 | | ||||
|